6月29日下午,扬州音乐厅歌声嘹亮,难得一听的当地水乡经典秧号子原汁原味、高亢婉转、悦耳动听。《运河非遗秧号长》王慧娟个人演唱会在这里举行。非遗邵伯秧号子第五代传承人王慧娟换上不同的演出服饰股票正规配资,现场演唱了《拔根芦柴花》《春天的芭蕾》等十多首歌曲,赢得现场观众掌声不断。
演出节目单
王慧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王慧娟出生于扬州市江都区,父母都是普通工人。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船厂工人。王慧娟从小爱唱歌,进厂以后,环境变了,爱好不变,一有机会,总爱亮亮嗓子。
展开剩余67%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吴兢老师和王慧娟的相遇,成为慧娟一生最大的机遇。吴兢是江都籍歌唱家,结实“小老乡”后,觉得她特别爱唱歌,有一副好嗓子,也有悟性,就鼓励她一定要坚持,并传授她唱歌的技巧。王慧娟是个认真的人,她反复消化吴兢教的知识,一有空就练声,还买了一台钢琴。十多年来,她每天坚持钢琴练声,习连歌曲,从不间断。
好学聪明的王慧娟很清醒,她知道想要提升自己的水平,必须跟高手PK。为此,她报名参加各种声乐比赛,与专业选手同台竞技。先后参加第三届中国经典民歌比赛、江苏省文化馆惠民展演、长江口地区优秀山歌民歌展演,赢得一系列好评,把自己“比”成一名小有名气的歌手。“唱歌不能关起门来唱,否则永远难进步。”王慧娟对记者说,她之所以不断走出去,除摸清自己的真实水平外,更重要的是现场感受别的歌手的演唱技巧,聆听老师的点评意见,不断取长补短,提升自身水平,“一定要坚持练声,要坚持学习。别人玩的时候,要耐得住寂寞。唱歌很单调,就是靠不断地练、不断感悟、不断参赛,努力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收获。”
当日演唱会现场,王慧娟作为非遗邵伯秧号子第五代传承人,还带来了《撒趟子撩在外》《黄黄子》等经典秧号子,以“一唱众人和”的原生态形式,重现里下河地区“栽秧不栽哑巴秧”的劳动盛景。歌手怎么成了非遗传承人?王慧娟解释,这得益于运河文化的丰富。在天蓝地绿的水乡,不仅有炊烟袅袅、硕果累累,还有一首首婉转动听的民歌、小调、秧号子,装点着自己的乡村生活,“运河文化是刻在了我的生命里,将其发扬光大,也是我的义务。”
记者了解到,去年3月,王慧娟拜省级非遗邵伯秧号子传承人徐加英为师。此后,她参加了新华社纪录片《江南回响》的拍摄,通过“原址原器原声原调”手法,将邵伯秧号子《黄黄子》《叫我来来我就来》《拔根芦柴花》等经典曲目,与邵伯古镇、渌洋湖等自然人文景观相结合,向世界展现江淮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开场锣鼓小牌子
现场亮嗓股票正规配资
发布于:江苏省大时代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