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文物局)十大股票配资公司
转自:国家文物局
“十四五”以来,四川文物系统自觉聚焦“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使命任务,积极探索文物考古工作新模式,更好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多个领域取得关键突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统筹谋划,科学构建考古工作体系
坚持把握导向、系统布局、重点保障,全面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全省考古工作体系。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印发《三星堆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总体方案》,推动颁布《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成都市大遗址保护条例》《眉山市三苏遗址遗迹保护条例》《达州市巴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省级财政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新发现”和成功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属地政府分别给予2000万元、30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资金,为推动考古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建强考古机构。省市考古研究院持续优化内设机构和管理模式,构建起“工作站+整理基地+标本库房”全链条业务体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增挂三星堆研究院、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牌子,设有三星堆等7处工作站和8个实验室,建设四川省考古标本库房、科技考古数据库、考古工作信息数据平台。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建设有宝墩等4处工作站、十二桥等3处标本库房和8处整理基地,建成8个科技考古实验室和11个文物保护修复室。三是加强队伍建设。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发文要求各文物大市、大县考古和文物保护专业人员数量分别不低于30人和20人。省内考古机构编制总数由173人增加至357人,增幅高达106%,现有在编人员250人,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占72%,在职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增至89名,人才队伍专业化、年轻化水平不断提高。四川大学成立考古文博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成立文博研究院,西华师范大学设立考古文博系,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设置文物考古技术专业,全省考古专业与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初步构建。
展开剩余77%深化研究,重磅成果刷新历史认知
四川紧密围绕实证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科学规划系统推进考古与历史研究工作。“十四五”期间,共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47项。三星堆、皮洛、濛溪河3个项目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新发现”,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获评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一是考古调查获得重大突破。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蜀道考古、宋元山城遗址等专题,开展综合性与专项考古调查,新发现各时期遗址点近1000处,为认识四川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新资料。二是重要课题研究持续深化。四川牵头实施2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成果丰硕,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个“祭祀坑”引发全球关注;宝墩遗址发现4500年前水稻田遗存;城坝遗址新发现津关和冶铸遗址;罗家坝遗址东周墓葬中首次发现龟甲和60多个巴蜀符号。“蜀道考古研究”全面查清6条主线家底,形成目前最为准确的“蜀道数据”。重要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不断,皮洛遗址发现世界上海拔最高、东亚地区最典型精美的阿舍利遗存,打破了“莫维斯线”。濛溪河遗址是迄今发现旧石器时代物质遗存和相关行为要素最丰富全面的遗址。孔龙村遗址为研究川西高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和川西彩陶源流提供了珍贵资料。老龙头墓地为西南地区文化谱系研究提供了关键标尺。三是多学科研究深度融合。四川坚定推广“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考古工作理念。三星堆创新考古模式,凝聚国内外40余家单位开展20多个方向的多学科研究,运用多种科技手段解码文物背后信息,“跨界出圈”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在全行业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多功能考古发掘舱、移动保护平台、资料记录集成平台等考古技术装备不断升级上新,各种“黑科技”大显身手,成为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科技分析、信息提取等综合能力提升的新动力、新引擎。此外,推动四川大学设立考古科学中心,考古单位与成都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共建遥感考古和地球物理探测联合实验室。四是中外联合考古有序开展。四川考古积极拓展国际“朋友圈”,与美国联合开展九寨沟地区古代人地关系和文化交流考古发掘研究,与越南联合开展越南冯原文化考古研究,与斯里兰卡联合开展斯里兰卡帕巴鲁伽拉遗址发掘,与日本联合开展冶铁实验考古等,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蜀道调查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公众考古活动
保护第一,做好基建考古工作服务战略大局
四川考古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高度的服务意识和工作主动性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一是为基本建设保驾护航。率先推行“考古勘探限时承诺制”和“建设单位满意度评价制”,灵活采用分批勘探、逐块移交的工作方式,试点开展区域评估。“十四五”以来,配合基本建设开展考古调查勘探项目7000余项,勘探面积总计约560平方公里。完成发掘项目200余项,发掘面积20余万平方米,有力保障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乌东德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成兰铁路等国家级、省级重大建设工程顺利推进。二是考古前置持续落实。成都市探索形成了基本建设考古前置“成都模式”,得到国家文物局肯定并向全国推广。眉山、绵阳、巴中等地先后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此外,成都出台国内首个文物考古“容积率”奖励政策,试点打造多规合一工作平台,将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前置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了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文物预警,有效避让了文物空间。三是城市考古成效凸显。围绕成都、自贡、乐山、宜宾、泸州等历史文化名城开展城市考古,梳理城市发展脉络,研究城市在不同时期中的继承沿用和革新变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坚守文物保护红线和底线,承载城市文化基因的考古遗存得以“活化新生”:成都东华门遗址、明蜀端王陵等遗址实施原址保护,原址建成蒲江飞虎村船棺墓博物馆。
传承利用,考古成果讲述“四川故事”“中国故事”
坚持开放共享,积极推动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保护、转化,推动考古成果惠及民众,丰富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一是遗址保护利用水平大幅提升。成功创建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宝墩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博顶流”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对外开放,裸眼3D将考古方舱“搬进”展厅,数字化虚拟技术实现文物跨坑拼接复原,建成全国首个开放式文物修复馆,基本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特别奖”。陆续建成宝墩、罗家坝、邛窑等一批遗址博物馆,眉山江口沉银博物馆、蜀道博物馆建设有力推进。建成成都考古中心,整合考古科研、文物保护与公共展示功能。发布“古蜀文明”文物主题游径,“蜀道金牛”文物主题游径获评国家优秀文物主题游径十佳案例。二是成果阐释展示能力显著增强。出版《忠县中坝》《天回医简》《金沙遗址:祭祀区发掘报告》等68部报告、专著、集刊,发表考古简报及学术论文近600篇,其中约35%发表于国际知名刊物和中文核心期刊。立项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基金项目22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和基金项目38项。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20余场。三是成果传播与影响力不断扩大。实施“考古+融媒体”传播项目,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次推出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现场大型直播特别节目,全媒体矩阵总流量突破百亿级别,成为现象级文化传播事件。实施“古蜀文明出海工程”,先后在美国、希腊、瑞典、埃及、卡塔尔、秘鲁等地举办《邂逅三星堆》《太阳之光》等文物数字展,与法国、意大利等国文博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并开展系列交流活动。古蜀文明自信走向世界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让全球观众直观感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魅力。
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龙窑遗址)
下一步,四川文物系统将不断增强做好文物考古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服务保障,提升考古遗存研究阐释水平,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大遗址保护,拓展考古成果展示传播深度和广度,为文化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助力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交出一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合格答卷。
(四川省文物局)十大股票配资公司
发布于:北京市大时代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